赣州旺竹竹筷分享筷影流光:方寸间的文明传承

2025-05-22
赣州旺竹竹筷官网
1


赣州旺竹竹筷分享筷影流光:方寸间的文明传承

"啪嗒",青瓷碗沿溅起两粒米,八岁的我第37次被父亲打手背。老榆木方桌上的油焖笋凉了又热,母亲悄悄把竹筷换成木筷:"木筷轻些,孩子好使劲。"那年立夏,我终于让两根细竹在指间开出了花。


一、开蒙

祖父的紫檀筷筒装着六副不同材质的筷子。乌木筷沉得像砚台,父亲说这是给读书人用的,"笔杆子要稳当";枣木筷刻着云纹,专夹年节时的整鱼;最轻的柳木筷给我练习,筷头用棉线绑成十字,像蹒跚学步的雏鸟翅膀。


每天晨光初现时,祖父便用筷尾敲打青石桌面。"持筷如执笔,上不过三寸,下不越中线。"老人布满茧子的手掌包住我的小手,竹筷在黄豆与绿豆间游走。当我能用左手夹起滚动的桂圆时,窗外的梧桐已黄了三回。


二、问道

在西安考古所见到战国青铜筷时,我被其精巧震撼。不足15厘米的筷身上,蟠螭纹细过发丝,考古队长说这双筷子出土时还保持着夹取食物的姿态。"看这氧化层,主人至少卧床使用三年。"我突然想起奶奶临终前不肯换塑料筷,执意要握着包浆润泽的竹筷离去。


东京国立博物馆的唐筷展柜前,日本老者对着玻璃屏风鞠躬。天平年间的鎏金竹筷,竟与奈良正仓院藏品同源。"遣唐使不仅带走文字,还有执筷礼。"老人掏出怀里的漆筷盒,"我家茶道流派至今保留着唐式横箸礼。"


三、渡海

旧金山唐人街的中餐馆里,金发男孩正与龙虾搏斗。老板娘递来训练筷:"二十年前我在这用洗碗机,现在教第三代移民用筷子。"墙上的老照片中,1915年巴拿马世博会上,景德镇瓷筷作为"东方文明象征"引发轰动,展柜玻璃却被当成筷子筒摸得锃亮。


新加坡食阁的智能回收机前,大学生扫描筷身二维码。这支混合竹纤维与咖啡渣的环保筷,将在完成30次使命后自动分解。"祖父用椰壳筷,父亲用合金筷,到我这里变成数据流。"他笑着展示手机里的碳积分,"但除夕夜我们还是用红木镶银筷。"


暮色中的江南老宅,我把女儿抱上高凳。她的小手攥着星空蓝训练筷,筷尖追捕碗里游动的虾仁。"慢慢来,"我拭去她鼻尖的汗珠,"太公当年教我时说过,筷子要等满月才能学得会。"窗外细雨润湿青石板,三十年前父亲的话语,正穿过时光轻轻落在孩子的手背上。


月光漫过八仙桌,六双不同年代的筷子在筷筒里交错。从新石器时代的树枝到碳纤维智能筷,这七寸六分的文明载体,始终丈量着中国人对天地的理解——上方下圆的造型藏着乾坤,开合之间取舍有道,正如祖父写在筷筒底的诗句:"双箸虽轻承万钧,甘苦同尝是知音。"

江西旺竹竹筷制品厂

赣州旺竹竹筷官网

http://www.wzzkzp.com


来源:江西旺竹竹筷制品厂
下一篇:这是最后一篇
上一篇:这是第一篇